舆情应对,不像你我平常所想 ——参加省直机关舆情应对专题培训有感
作者:
曹顺良
来源:
行政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9-12-06
写下这篇体会的题目,是发自内心对舆情和舆情应对的感触。也许,我们平常的经历告诉自己,所谓舆情,距离自己很远,大多是社会媒体、政府机关,抑或身边公众人物才会直接接触。然而,如果我们一不小心,自己也会引发舆情,或者深陷舆情,甚至因为舆情而让自己、让单位陷入被动。不信?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首先要梳理下什么是舆情?据百度百科,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而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
在信息爆发和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新时代,每天全世界发生的新闻很多,当每个人手中的移动终端都连接上互联网后,一些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新闻事件往往会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舆情。也许,当你开车正要经过小区大门口时,看到一个老人倒在前面地上,扶?还是不扶?可能都会引起结果难以预测的舆情。假如你是一名共产党员,假如你是一名公务员,扶起老人吧,很有可能担心南京老太太现象重演;不扶吧,如果被舆论曝光,说身为公务员、共产党员,冷眼旁观垂垂老人倒地,救死扶伤的社会美德丢得一干二净,甚至会“人肉”搜索曝光你的家庭、你的单位诸多信息,也许还会翻出你过去的很多“历史”。就算你不是共产党员,不是公务员,也可能因为扶与不扶的问题备受多重煎熬。
面对舆情,应该怎么应对?也许,大家对2011年甬温线“7·23”动车事故中“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和“2018年川航3U8633航班事故”两起舆情应对的印象比较深。当然,两起舆情处置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如果当时由我们负责处置两起舆情,我们会怎么办?抑或我们现在的工作单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面临网络舆情,我们怎么应对?
也许我们会遇到煤矿瓦斯爆炸而造成人员伤亡,也许我们会遇到施工项目安全失控而导致人员伤亡,也许我们会遇到打钻井喷事故,甚至我们也许会面临真真假假民工采取过激方式讨薪……诸如此类事件导致的舆情,一旦发生,仅仅靠临场随机应变,是难以有效引导和处置的。个人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处置应对舆情,避免突发事件变成危机。一是平时要重视此项工作,要建立突发事件导致舆情的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在安排专人处置突发事件本身的同时,要有专门的、合格的人员分工负责舆情处置。二是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抢险救灾,抢救生命,减小损失,现场救援工作组明确专人和后方舆情处置工作组随时对接,共享信息,掌握现场最真实的情况。三是坦诚面对媒体和民众,不将自己放在社会大众的对立面,也不将社会大众放在自己的对立面,及时发布舆情事件的真实情况,信息发布要客观真实,要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对遭受伤害和损失的群体要表达充分的关切,不回避问题,要告诉社会大众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已经采取了哪些努力,进展怎么样,后续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四是要随时关注网络舆情,利用融媒体时代的新技术,通过多种渠道对谣言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进行辟谣。五是对舆情要进行有效引导,挖掘突发事件中所做工作的有利点位,引导媒体和社会大众关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闪光点。六是及时发布突发事件处理的后续信息,直至舆论逐渐平息。
今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在新时期,舆情应对不仅仅是一门课题,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只有不回避,不遮遮掩掩,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科学适度”原则,主动作为,方能交上合格答卷。